省部级平台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科研平台 >> 省部级平台 >> 正文
山东省高校协同创新中心:滨海生态环境保护与修复协同创新中心
发布时间:2020-08-26    作者:    点击:[]

山东省高等学校协滨海生态环境保护与修复协同创新中心 20176月正式申报第二批山东省高等学校协同创新中心,9月获得批复纳入培育建设系列,是鲁东大学协同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北京林业大学、山东省海洋资源与环境研究院、烟台开发区天源水产有限公司、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6家单位共同组建的省级科研平台。

中心本着生态优先,发展绿色环保产业;以生态修复技术为支撑,推动环境保护技术研发的创新驱动;以生态环保材料研发为重点突破,实施开放发展模式的原则,立足近海生态保护、发展海洋经济,服务于区域建设。目前,中心共搭建5个创新平台,下设16个研究室。

一、总体思路与发展目标

1、总体思路:

2、发展目标:从滨海典型生态系统的立体监测、生态过程、修复技术到生态环保产品的研发,形成完整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研发技术,搭建起滨海生态环保技术研发平台。推动地理学、生态学、环境科学技术与资源科学技术以及农学等学科的建设与发展。实现人才培养的联合和高水平领军人才的突破,培养一批行业最具有竞争力的应用人才,形成行业尖端人才高地。努力把滨海生态环境保护与修复协同创新中心打造成为国内领先的学术应用研究、产业研发和人才培养的协同创新体。

二、人才队伍与组织架构

中心人才团队按照主体研究团队、流动岗位、管理服务及技术支持四个模块组建。主体研究团队设首席科学家、方向带头人和研究骨干三级岗位。目前有全职工作人员74人,流动人员75人,高级职称48人,其中获省级以上人才称号13人,包括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2人、国家级人才2人、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1人、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5人,山东省泰山学者1人,山东省青年泰山学者3人,山东省杰青1人,山东省突贡专家3人,山东省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岗位专家3人。首席科学家5人,方向带头人17人,研究骨干52人,包含两个省部级以上创新团队。

协同创新中心实行理事会领导下的中心主任负责制。学术委员会负责指导和监督中心的学术发展。管理委员会在中心主任的领导下负责中心运行管理。每个平台下设3-4个研究方向,中心建立学术为先的管理机制。经过前期运行,协同创新中心已经初步理顺各层关系,并形成了责任边界清晰、协同关系有效、人员结构合理的管理体制,逐步形成了面向滨海生态环保产业发展需求的人才培养机制和模式形成了科研优势互补、资源汇聚兼共享的协同创新机制。

学术委员会

主任:刘兴土,研究员,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

副主任:邓伟,研究员,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

王苏民,研究员,中国科学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

王庆,教授,鲁东大学

员:盛连喜,教授,东北师范大学

庄绪亮,研究员,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

崔保山,教授,国家杰青,北京师范大学

陈克林,研究员,湿地国际-中国办事处主任

吕宪国,研究员,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

宋长春,研究员,国家杰青,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

杨劲松,研究员,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

黄凌风,教授,厦门大学

吴庆龙,研究员,国家杰青,中国科学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

丁维新,研究员,国家杰青,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

欣,研究员,中国科学院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

陆兆华,教授,中国矿业大学

谢永宏,研究员,中国科学院亚热带农业生态研究所

张明祥,教授,中国林业大学

于君宝,教授,鲁东大学

中心主任及管理委员会

中心主任:王庆

中心副主任:于君宝、庄绪亮、张明祥

管理委员会主任: 于君宝

管理委员会副主任:张振华、夏传海

管理委员会成员:傅金民、吕振波、王晓通、庄国强、王爱杰、杨继松、王振宇、曲江波、岳峻、马元庆、尤再进

三、科研成果与人才培养

通过中心的平台建设,现已形成了滨海湿地生态保护与修复、近海环境污染控制、海水健康养殖、监控及环境友好材料研发、海洋立体监测-海洋动力与岸线整治、滨海盐碱地治理与滨海抗逆作物新品种培育等5个稳定的方向,每个方向均有相应的省部级以上的研究平台支持,且有国内外具有一定知名度的学者作为首席或负责人。2019年度,滨海湿地生态保护与修复方向从水---养分-植物角度构建了我国北方滨海湿地生态修复技术体系,从水文连通和生物量角度开展湿地生态修复研究,在国内滨海湿地生态领域处于领先地位。近海环境污染控制方向主要开展了上游入淀污水处理厂水质提升关键技术研发。在海水健康养殖方面,完成了大菱鲆多宝1大规模苗种的生产和推广工作,开发了长效海洋防污涂层等环境友好型防污涂料产品,构建基于视频大数据挖掘的鱼类行为分析系统和精准养殖的模型。在海洋立体监测方面,建立省、市、县三级在线监控信息平台,初步建成全省海洋环境实时在线监测体系。在海洋动力与岸线整治方面,通过室内水槽试验开展海岸水动力过程物理模型和数学模型研究。滨海盐碱地治理与植物资源方面,发现曝气滴灌显著促进作物生长,增加产量的内在机理,揭示了盐碱地先锋植物的改土效应,建立了草坪草种质材料的资源圃和种质资源数据库,在滨海抗逆作物新品种培育与转基因植物产业开发方面,开展了耐盐转基因白杨新种质创制、抗旱耐盐杨树和白蜡新种质培育与推广等研究。

截至目前,共承担各类科研项目135项,总经费28600多万元,其中,国家级项目72项,经费16300多万元,省部级项目34项,总经费10100多万元。共发表学术论文135篇,其中SCI论文81篇,含Nature论文1篇,申请发明专利42项,授权发明专利8项,出版专著6部,获得省部级奖励8项,软件著作权4项,制定地方标准4项。新增泰山学者专家1人,泰山学者青年专家2人,新增山东省杰出青年1人。新增烟台市重点实验室1个,省级平台1个(山东滨海耐盐草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市级平台1个。

参与中心项目研究的本科生共522人,毕业181人;培养硕士研究生130人,毕业52人;培养博士研究生53人,毕业17人;培养博士后22人,出站13人。组织了山东省食用菌工厂化生产技术高级研修班、山东省食用菌行业关键技术乳山培训班授课,开展了2期新型农民职业经理人培训班、山东省食用菌菌种生产技术培训班;开展3期新型农民职业经理人培训班,共培训企业研发人员和生产一线技术骨干400余人次。共举办国际、国内会议11次,参加国内外会议437人次,邀请专家指导工作33人次;开展国际合作项目1项,总经费为68万元。

四、支撑条件

协同创新中心现有平台包括1个国家级平台、11个省部级平台、1个国家级大菱鲆良种场、1个国家二级重点学科和2个省级重点学科、1个省级专业群、2个野外台站。此外,在鲁东大学校区内建设完成了草坪种质资源苗圃1个,在东营建立了800亩耐盐草坪草繁育基地。依托天源水产有限公司,建设陆基工厂化海水鱼类养殖车间不少于40000 m210000 m2的育苗水体。至2019年,中心实验室总面积达到10720 m2,图书总量达380余万册,资料库180余种,购置大中型仪器设备78台(套),总价值3000多万元。

上一条:山东省高校协同创新中心:高校半导体器件与光电信息技术协同创新中心
下一条:山东省高校协同创新中心:高性能纤维及其复合材料协同创新中心


地址:中国·山东省·烟台市芝罘区红旗中路186号    
电话:86-0535-6011497    传真:86-0535-6011497     E-mail:ldukjc@163.com
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本站信息
WWW.SCIENCE.EDU.CN    Copyright   2020  鲁东大学 科学技术处  
鲁ICP备号:09096634 鲁公网安备:3706020200010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