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动态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科技动态 >> 正文
鲁东大学开展形式多样的科普活动
发布时间:2021-07-06    作者:    点击:[]

根据党中央、国务院关于科学普及和科学素质建设的重要部署,学校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科学普及与科技创新同等重要论述精神,坚持新发展理念,重视科普、支持科普、依靠科普、发展科普,鼓励广大科技工作者多形式、多层次、多渠道地开展科普工作,传播科技知识、科学方法和科学思维,形成科普工作常态化工作机制。2021年,烟台市科协开展爱科学 科普秀巡回展项目,我校以此为契机,通过举办讲座、开放实验室、成果展示、征文等多种方式进行科普宣传,形成讲科学、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浓厚氛围。

一、精心部署,全员参与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科技创新、科学普及是实现创新发展的两翼,要把科学普及放在与科技创新同等重要的位置。学校高度重视科学普及工作,要求各学院根据学科专业发展情况以及实验室、教育基地等情况,拟定2021年度科普活动方案,面向广大师生和社会大众开展丰富多彩的科普活动,将科普工作融入到日常工作生活中,使大家在活动中受到启发、教育,提升科学思维,做到科普活动有计划、有内容、见实效。

二、广泛开展,形式多样

1. 举办讲座

专业讲座:各学院围绕各自专业知识领域,开展鲁东大学大讲堂,邀请校内外专家为广大师生开展专业知识交流,分享科学研究内容,普及专业领域知识,启迪大学生形成科学思维。

科普讲座:各学院根据科普活动方案,邀请校内外专家开展专业科普、医疗科普、健康科普方面的知识讲座,旨在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科学观、人生观和世界观,培养其用科学的思想观察问题,用科学的方法处理问题的能力。

交流分享:开展大学生科技创新达人经常分享交流会,从学生自身的角度出发,邀请优秀学生分享大学生科技创新及科学研究方面的优秀经验,在学生中树立良好的榜样,给予帮助和启发。

2. 启用标本馆

生命科学学院建成鲁东大学生态文明教育示范基地——动物标本馆,邀请幼儿园大班小朋友以及烟台高中部分学子来校参观动物标本馆,通过与动物标本零距离接触,使青少年亲身感受到科学的魅力和神奇,激发了科学兴趣与热情。

3. 开放实验室

根据各专业领域实验室建设情况,为学生们开放实验室,如物理与光电工程学院的半导体发光材料与器件微纳结构光场与调控技术及应用实验室、生命科学学院啤酒、葡萄酒中试车间等。在实验员老师的指导下,学生们体验到动手操作的乐趣,为学生们树立严谨良好的实验态度和科研精神打下基础。

4. 展出科技成果

将学院教师的优秀科研成果以及大学生科技创新获奖作品在学院集中展示。通过展示学习,进一步激发广大师生的科研热情,形成相互学习,相互交流,相互促进的良好氛围。

5. 征集科普文章

土木工程学院开展主题为生活中的土木水利科学知识运用科普宣传及征文活动,广大师生可以通过网络了解许多与生活密切相关的科普知识,并将自己的所知所学形成科普文章参与科普投稿。

三、健全机制,常抓不懈

为使科普工作扎实、有效,形成常态化,学校将进一步健全机制,常抓不懈,充分发挥科普工作在提升思辨能力、创新能力以及科学精神等方面的作用。

1. 组织学习,提高认识

坚持不懈地组织教师学习国家有关科普教育的法令条文,提高师生对科普工作的认识,学习与科普教育相关的理论,不断钻研科学知识,提高自身素质,增强科普育人本领,激发科普育人热情,争当科普教育的实践者和探索者。

2. 加大投入,营造氛围

充分利用学校教育基地、实验室等教育资源,不断加大投入,完善实验室建设;充分利用学校宣传橱窗、班级板报等阵地,进一步加强对科普教育的宣传力度,努力营造浓厚的科普教育氛围,做到科普教育日常化。

3. 专家指引,培养骨干

采用走出去请进来等多种形式,积极邀请校外专家来学校做学术报告,分享先进的科学理念和科学方法;鼓励老师走出去,学习他人先进的教育教学经验,培养发展一批科普教育骨干,有力推动全校科普工作。

4. 学科渗透,科普教育学科化

科普教育内容丰富,知识面广,科学性强,各学科中渗透的科普教育内容既相互独立,又相互联系。要抓好科普教育的学科渗透,做到科普教育学科化,分学科、分系列、分层次整理出学科渗透科普教育的知识点,各学科联合进行科普教育渗透,提高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为及时反映全校科普活动动态,高标准高质量推进科普工作,学校根据科普活动开展情况已编发三期科普工作简报。(科学技术处 撰稿:李晓玲 审核:王美山)

    





上一条:综合新闻 | 省科技厅基础研究处王钟伟处长来我校调研座谈
下一条:崔步礼副教授团队在高寒草原土壤水分运移示踪研究方面取得新成果


地址:中国·山东省·烟台市芝罘区红旗中路186号    
电话:86-0535-6011497    传真:86-0535-6011497     E-mail:ldukjc@163.com
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本站信息
WWW.SCIENCE.EDU.CN    Copyright   2020  鲁东大学 科学技术处  
鲁ICP备号:09096634 鲁公网安备:37060202000109号